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举办苏州“三大法宝”虚拟仿真课程建设推进会

发布者:顾心竹发布时间:2022-08-15浏览次数:362

  为进一步推进苏州“三大法宝”虚拟仿真课程建设,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苏州的生动实践,2022年8月13日,马克思主义学院在尊师楼314会议室举办了课程建设推进会。校党委副书记、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周玉玲及课程建设组所有成员参加了会议,会议还特邀苏州市委党校党史党建教研室主任刘建芳教授就苏州“三大法宝”课程建设作深度指导,会议由周玉玲主持。

  刘建芳以时间为纵轴,事件为横轴,联通三个空间,首先从一段历史引出了苏州“三大法宝”的形成、内涵和发展成效;接着透过具象的历史,从道德层面审视其内蕴的精神力量,深刻揭示了苏州“三大法宝”的核心要义、精神实质和时代价值;最后将目光拉回当下、投向未来,探讨如何传承弘扬苏州“三大法宝”的时代精神,激励担当干事精气神。她指出,苏州“三大法宝”就是苏州人民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培育和创造出来的一种精神,是苏州经济社会发展的内生动力和精神支柱,是苏州的“市魂”和“传家宝”。

  周玉玲感谢刘建芳教授的莅临指导,她表示两个多小时的专题讲座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将苏州“三大法宝”内嵌于中国宏观改革开放史中,揭示了纷繁复杂现象背后的本质和原理,理论联系实际,真正做到了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让大家对苏州“三大法宝”有了更系统的了解、更深刻的体悟,对苏州“三大法宝”虚拟仿真课程的后续工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各组负责人即时融合讲座内容对本组课程建设脚本进行了汇报。唐强奎老师立足总体布局,概述了苏州“三大法宝”产生的历史条件,他指出苏州“三大法宝”的产生既有吴文化熏陶,也有红色文化锤炼,更有改革开放实践夯基,可以用“知识卡片”、“知识问答”、“视频”等形式串起这些要素,增强课程的交互性。顾姗姗老表示各组内容上融成体系但各有侧重,她紧扣时间脉络,分三个阶段,依循“孕育——诠释——赓续”的螺旋式上升的理路,重点构画杨舍镇、张家港湾、永联村等场景,突出“张家港精神”的“协调、开放、科学、奋进”。杨静老师以文化滋养和精神引领为主线将“昆山之路”部分设计为文化基因、改革发展、启航之路三个模块,用“昆山有戏”、“亭林回想”等多个场景演绎出昆山人的“敢闯敢试、唯实唯干、奋斗奋进、创新创优”。唐旋老师补充强调虚拟仿真课程应当更加注重虚拟化、沉浸式,主张以苏州轨交S1作为虚拟连线对象,设计虚拟站点将场景整合,一站一景,串联的就是“昆山之路”的过去、现在和未来。钱厚诚老师聚焦于“融”字,以问题为导向,采用专题的形式(制度机制改革如何 “融”、高科技发展如何“融”、打造新工业园区如何 “融”),呈现“园区经验”。

  与会人员对各组脚本进行了充分讨论并给出意见和建议。

  周玉玲对各组老师冒着酷暑积极工作表示由衷感谢,对大家的工作成效表示肯定,并对下一阶段工作作出部署。她强调虚拟仿真技术为思政课超越传统模式提供了硬件支撑,而软件(课程内容)建设仍然是重中之重,脚本设计是虚拟仿真课程建设中心环节,需要用心打磨。苏州“三大法宝”虚拟仿真课程是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苏州的鲜活实践展开,三个部分的脚本既要厘清理路、协调相互关系,增强整体性,又要各自抓住重点、特点、亮点,体现区分度与特色。


(马克思主义学院)